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網站功能選單

臺北市孔廟儒學文化網

字型放大 字型縮小

思想史的方法

從思想史的視域又是如何解釋呢?《淮南子》《要略》:「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繈褓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輸公子祿父而欲為亂,周公繼文王之業,持天子之政,以股股周室、輔翼成王。懼爭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縱馬華山,放牛桃林,敗鼓析,指笏而朝,以寧靜王室,鎮撫諸侯。成王既壯,能從政事,周公受封於魯,以此移風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訓,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學生焉。」《漢書‧藝文志》:「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教化者也。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為最高。」

從思想史的角度而言,儒者之學乃由繼承堯、舜、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傳統而產生的。陳來(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便認為儒家思想是接續著夏商周三代文化的傳統而來。儒家思想有一些要素在三代的發展中其實就已經逐漸形成,只是在西周成型地發展為整個文化的有規範意義的取向。儒家和孔子的思想由已發展的大量思想資料,在西周至春秋已充分發展出來,而西周的思想又以夏商文化歷史發展的過程為背景和基礎。西周時代是中國文化的文化模式與文化取向開始確定和成型的時期,孔子以前的儒家思想要素,正是參與了這一過程的建構。無庸贅言,孔子以文武周公為理想,肯定三代的文化價值,沿襲並修訂適合人性、天理與當時民情的禮義,故儒家思想的起源是有跡可尋的。但這不能僅從春秋末期的職業儒去瞭解,要從三代文化的發展過程來尋繹。忽略了這樣的立場和眼光,就可能止於局部而不能掌握其完整的思想發生意涵。如果各種職業說都只是把儒看作一種傳授某種知識的人,視儒為一種「藝」,而沒有把儒作為一種「道」,把儒家作為一種思想體系來把握。也就是說,如果把儒追溯到商代的一種祭祀的術士,或以儒為春秋時代的巫,想以此解決儒家的起源,就典型地反映出這種局限。即使商代已有求雨祭掃的術上稱為儒,孔子的儒家思想如何能跨越六百年的歷史而直接從商代的術上得到說明,特別是,巫術、巫師如何可能產生出相當程度上理性化了的儒學來,是有著根本的困難的。因此,離開了三代以來的中國文化發展、去孤立考察儒字的源流,是難以真正解決儒家思想起源這一思想史的問題。

從思想史的角度而言,儒者所承繼、研究的是「天人之學」,是「道德的形上學」,即《揚子法言》所言:「通天、地、人曰儒」。要之,儒者以成德成聖為其天職定份。而從孔子所發展出來的儒學,據《漢書‧藝文誌》的說法是「遊文於六經(《詩》﹑《書》﹑《樂》﹑《禮》﹑《易》﹑《春秋》)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孔子死後,進入百家爭鳴、思想齊放的戰國時代,儒家也分化為八派:子張之儒﹑子思之儒﹑顏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孫氏之儒以及樂正氏之儒。

撰稿人:謝居憲,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後研究
    網站滿意度調整